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幼儿阶段怎么批评孩子/a_幼儿园如何批评孩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幼儿的“错”,又该如何正确引导?
我们说,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他,更何况是我们。对待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用爱心去度量、去观看、去发现、去对待,许多错误不但是可以纠正的、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可爱的。对待幼儿更应如此。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许多事物在他们的眼中都是陌生的,他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他们缺乏经验,犯错是他们的特权,他们的人生经验常常需要在不断的犯错中积累。我们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所犯的错误,也许,在你小的时候,你所犯的错误要比他们的多得多。当面对犯错幼儿的时侯,我们要冷静对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这样犯错?幼儿三岁以后,会追求独立自主,出现叛逆心理,会“犯错”。当幼儿犯错了我们具体该怎么教育呢?一、教师在对待犯错幼儿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待犯错的幼儿时,用什么方法让幼儿认识并改正错误,而又不伤害幼儿幼小的心灵呢?这不禁让我想到美国科学家史蒂芬–葛雷所讲的关于自己童年的一则故事。他说,在他七岁时,有一天,他尝试从冰箱拿一大瓶牛奶出来,结果将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到处都是,地上成了牛奶的湖泊。他的母亲闻声来到了厨房,看到这情景并没有大呼小叫或教训、惩罚他,而是温合的对他说:“啊,你制造了多么可爱的混乱啊!反正损害已经造成了,宝儿,你想在我们处理这些牛奶之前,在里面玩一会儿吗?他果真在牛奶的湖泊里开心的玩起来。接着,母亲与他一起清理干净了牛奶,然后,母亲把他带到屋外院子里,用装牛奶的瓶子装满了水,然后教他如何用双手抓住瓶颈来拿取牛奶的方法。他按照母亲的方法做了,掌握了这一方法。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让孩子知道不需要害怕犯错误,犯错是一个学习新东西的机会,是成功的一个开始。而我们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老师更多地会注重如何去教育幼儿,通常会忽略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教育幼儿更合适。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键点,孩子在这些成长关键点上一般有着比平常更强烈的认同欲望和情感体验。老师若能及时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引导,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孩子犯错并已知错时,老师如果当众批评、指责、大声呵斥,一味的质问“这样做对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往往会适得其反。殊不知,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只知道犯错的结果就是接受批评,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应该用智慧为孩子指路,我们可以先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再来评价他是否犯了错误,然后和他一起细细地分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其犯错误的根源在哪里;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是非对错的主观判断,这样有利于幼儿主动改正错误。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比较差,作为教师应该多告诉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正确方法。教师也给幼儿留点面子,不要当着全班幼儿的面儿,大声指责、批评,可以适当地采用“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的方式来解决,可能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更好!正面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改正。人们常说:育人如育树。孩子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丢下一粒籽,然后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树的自发过程,而是需要园丁的辛勤培育和认真栽培,还要给小树提供优质的、充足的养料。二、教师在对待犯错幼儿的时候,应该用赏识激励孩子成长。赏识是一种神奇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巨大性,能让枯木发芽,能让冰河解冻,能让忧郁扫去,能让笑颜绽放!赏识的奥秘在于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促进生命力量的觉醒,把外在的激励内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并把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和他人的认可,承认和赞许对他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后,立即得到认可,以后再次遇到相似情景,孩子就很容易做出同样的行为,以期再次得到认可。因此,表扬得当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正强化”。表扬时机不同,对儿童的行为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生活中孩子“难表扬”的情况,常常在于老师没有把握好对孩子奖励的恰当时机,反而导致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并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当孩子已经知错时,我们就应该马上表扬孩子的进步。用赞赏和肯定转化孩子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赏识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出孩子无穷的潜能。我们说,真正的教育在于激励和唤醒。就让我们用赏识激活孩子内心的兴奋点,激励他们快乐成长。三、老师在对待犯错幼儿的时候,批评的方法要做恰当。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幼儿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的指责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其实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后给他加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事情,比如:幼儿如厕后没有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每个人如厕后都要洗手,这样细菌就减少侵害小朋友的机会了。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他的事情上。孩子的错误处理的理想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幼儿的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个好孩子,只是这次错了。四、教师在对待犯错幼儿的时候,应该用爱和宽容唤醒他们的良知。当幼儿犯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冷静,要用爱的目光去注视幼儿,用爱的语言去鼓励幼儿,用爱的胸怀去包容幼儿,把爱的机会还给幼儿,让这些天真烂漫的幼儿每天都生活在“爱”的氛围中。当幼儿犯错时,他心里本来就难受,如果我们再来一顿暴风骤雨,岂不是雪上加霜,幼儿本来向善的心灵,由于成长初期的叛逆也会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更深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春风般的温暖来关爱孩子,让宽容地爱唤起他去改正自己的过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池塘底教养院一群封冻的心灵只因马修老师的爱而被解冻,孩子们倍受这份爱的光顾,幸福的享受着这迟来的春天般的温暖。在池塘底教养院的孩子们很顽劣,顽劣到教师上不了课。为此院长哈桑给予的判词是:“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而顽劣的代价是哈桑院长恶狠狠地施行着他的“教育良策”——“犯规惩罚”,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仇恨……而马修老师却以一颗博大之怀,宽容之心,爱人之情,感化了一个个顽劣的孩子,教育了一个个被院长认为有“魔鬼的心肠”的孩子。就如同案例中的孩子,他也要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他也在寻求老师们对自己的关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斑斓的梦想,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梦想变成孩子对梦想的绝望。要让孩子的星星之火,越燃越旺。老师手里攥的是孩子的希望,不要用爱的名义去折伤孩子追逐梦想的翅膀。如果因为我们管理的失误,或者是语言的伤害,让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孩子漠然的绝望,那简直是一种罪过。给孩子一个希望,给他一个目标,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他有勇气面对今后的生活。当孩子犯了错,我们不能一味地打击孩子,因为犯错是与成长相伴而生的,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谁能说自己小时候没有犯过一次错呢?从今天开始允许孩子犯错,并让孩子学会承担这些错误吧。孩子犯错误,是他成长中必经的体验。所以,除了给予孩子爱和宽容以及智慧的引领外,更多的还要给予孩子以希望,让他看到美好的将来。
二、幼儿心理卫生常识内容有哪些
1.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幼儿心理卫生常识 1.幼儿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可以说,游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幼儿的各种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人格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不能替代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可以学到许多从成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尤其对于一些退缩、害羞的幼儿,应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和同伴一起游戏,教给他们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如何恰当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如何处理内心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如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零食,对人要有礼貌,不自私等。 四、培养其独立性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的目标要一致,评价要一致,避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而对孩子的行为前后有不同的反应,一种行为一会儿鼓励一会儿反对,孩子会感到迷茫,不知道怎样才是好的.。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基础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其实践性与实效性;坚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等教育原则,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尊重、理解、真诚与威严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辅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不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打骂会使孩子养成、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4.幼儿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
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都会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障碍和症候行为,也常常会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不仅能使教师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可以说,各种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心理卫生工作最主要的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除了进行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辅导外,更应重视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工作。 那么,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心理卫生要求呢?我们认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以下的一些心理卫生要求: 一、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在情绪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即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进一步调查则发现,造成上述竭然不同的班级主流心理气氛与带班教师平时的主流情绪有密切的相关: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而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教师都是那些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教师。 因此,为了能给幼儿以积极的影响,我们幼儿教师,无论你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一定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事时,更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争取在组织幼儿的每一次活动时,都能以积极的情绪去带动幼儿、感染幼儿,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尽量避免自己人格中的“美中不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今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女性,女性在人格方面有许多优势,也有不少的劣势。就健康的教育影响而言,一般的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些果断、勇敢、坚毅及动作的力度等。
因为作为教师,其人格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和教育力量,并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实践证明,我们教师的一些心理(不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可以“传染”给幼儿的,比如,有一个教师在打开脚踏风琴时,突然发现里面有只小老鼠,她惊恐万分,并发出一声尖叫;后来老鼠跑出来了,个个小朋友见了那只小老鼠也都惊恐万分,再后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像那位教师一样,慌里慌张地躲开那只小老鼠,甚至有好几位幼儿跌倒在一起。
相反,如果见到那只小老鼠时,我们教师能镇定自若、勇敢地拿起扫帚追打那只小老鼠,那么许多幼儿一定会像教师一样追打那只小老鼠。可见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以便能给幼儿以健康的影响。 三、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环境应是一个充满爱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环境,是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的环境。
因为幼儿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失败和犯错误都是难免的(从另外一种角度说,失败和犯错误也是幼儿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不允许幼儿失败和犯错误,将会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中,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不存在任何外在压力的,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到一所幼儿园调查时,曾有一位园长向我夸她们的一位“优秀教师”在组织和管理幼儿方面“如何如何‘有方’”,她说,不管怎么“乱”的班级,只要让她们这位“优秀教师”去“整理”,她不久便能把小朋友们“镇住”,只要她在教室门口一站,小朋友们就会变得乖乖的――一动不动地安坐好……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这位“优秀教师”的出现,对所有的幼儿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我由衷地希望,我们的幼教界少些这样的“优秀教师”,因为这样的“优秀教师”会在心理方面给幼儿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幼儿常常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紧张状态,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四、正确运用评价这一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多些积极性评价,以期产生教育上的期望效应。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给幼儿以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经常给幼儿以消极的评价(如骂幼儿是笨蛋)。久而久之,幼儿也就觉得自己不行(是个笨蛋)。
(二)多些纵向评价,少些横向评价。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在评价幼儿时,我们应多肯定他们每天的进步,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不断进步;相反,我们如果仅仅重视横向评价,经常拿“落后”的幼儿与“先进”的幼儿比较,那么“落后”的幼儿永远不会有受表扬的机会,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有个中班的幼儿叫黄小勇,各方面都不错,可就是不大会拍球。我们第一天在幼儿园见习时,叫他拍球,他就是不敢拍,因为他拍得不好。
第二天,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能连续地拍了8下,正当我们为他的进步而高兴的时候,原班的一位老师走过来,对他。
三、中国#教育#集团老师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也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应注意批评孩子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有意识地使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儿童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接受。同时也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要认真倾听,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要虚心接受,甚至可以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4、允许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而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同时还应要求孩子在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
四、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幼儿篇)
1.告诉孩子,面对批评千万不要情绪激动,应该冷静、认真地倾听,学会辨别对方的批评是否正确。
2.如果认为对方的批评是不正确的,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向对方解释说明,最重要的是别把错误的批评放在心上。
3.如果对方的批评是对的,要感谢批评你的人。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从批评中得到帮助,得到进步。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阶段怎么批评孩子/a_幼儿园如何批评孩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幼儿阶段怎么批评孩子/a_幼儿园如何批评孩子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n/6489.html